耳鼻喉医生告诉您:耳鸣是身体健康的警报器
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,你是否感受到过这件烦人的事情:总觉得有一只蜜蜂在耳旁“嗡嗡”,或者是知了在耳朵内“吱吱”的叫?
其实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耳鸣。在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,航空总医院耳鼻喉医生在这里教大家正确认识耳鸣。
耳鸣的专业定义是指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刺激,而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感觉。
耳鸣,实际上是我们人体健康的一个警报器。大脑常常通过耳鸣,来警示大家身体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。当我们出现耳鸣时,我们应当注意检查身体,排除相关疾病。
耳鸣分为耳源性和非耳源性:
耳源性耳鸣常见于外耳疾病(如耳道堵塞,耵聍)、中耳疾病(中耳炎)、蜗前病毛细博爱损伤)、蜗后病变(听神经瘤)等;
非耳源性常见于血管搏动性(颈动脉搏动)、肌肉阵挛性(腭肌阵挛)、咽鼓管病变(咽鼓管异常开放)、颞颌关节疾病(颞颌关节炎)等。
耳鸣认识的常见误区:
1.久鸣必聋耳鸣只是一个症状,不会引起我们的毛细胞的损伤,只是已损伤的毛细胞不可恢复,逐渐的听力下降。认为久鸣必聋,是认知的局限性和夸大性导致。
2. 耳鸣引起失眠失眠时外界万籁俱寂,只有耳旁的鸣叫(耳鸣),这时候,预警信号往往会成为我们的怪罪对象,因此,大家会认为耳鸣是导致失眠的原因。
3.耳鸣引起自杀?出现这种情况时,耳鸣其实是精神抑郁的替罪羊,耳鸣掩盖下的抑郁,才是引发自杀的真正罪魁祸首。
耳鸣的治疗
首先要排除其它重要疾病,如外耳道耵聍、中耳炎、听神经瘤等,在排除其它原发性疾病之后,可采用以下疗法:
药物治疗:如扩血管、营养神经、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,
掩蔽治疗:音乐疗法,佩戴助听器
习服治疗:分散注意力,逐渐习惯耳鸣的声音重要的是不要长期关注耳鸣;长期的关注会激发记忆系统的记忆,从而难以消除,及时机体的状态恢复正常。可以挑选自己喜欢音乐来听,以分散注意力,掩盖耳鸣。
日常生活中,如何预防耳鸣?
放松心情,情绪不要过于激动,注意不熬夜,避免劳累过度;
多食蔬菜水果;
适当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;
避免接触噪音;
口服药物时注意避免耳毒性药物;
如出现耳鸣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本网站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者自动采集抓取百度文章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若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,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.
下一篇:智云健康获1亿元B2轮融资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
